PG电子
PG电子APP金融危机与增长中的陷阱
这次金融危机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起源于我们一直认为是信用体系建设最成熟、金融体系最安全、产业结构最先进的美国。我们在反思危机根源的时候,更多地把眼光投向了监管体系的漏洞、华尔街高管的贪婪、市场参与者对信用的过分迷信等,而危机对我们的另一启示先进产业不等于安全产业,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应该说,除了外贸和外资方面,中国受到的直接影响并不是特别大。这也是为什么从危机开始至今,始终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中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对中国遇到的威胁不能过分夸大,不要“没病死先被吓死”。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在发展方面很难与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同步,但在遇到危机时,却不但跟危机发源地同步,甚至更加严重。这种判断是我们很难认同的。
在以上两点认知的基础上,我们来看看经济增长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我们通常说,正是因为有金融危机我们才更迫切地需要转型升级。但笔者一直有一个困惑:美国的产业结构不可谓不先进,然而先进的技术、领先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带来更强的抗危机能力,因为危机正发生在那里!
在笔者看来,危机诚然会给人类以教训,也因此形成我们进步的新的财富,但并不是每次危机都会带来人类社会全方位的发展。对危机要就事论事,不能把危机当成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发展面临的困难归因于危机,发展采取的措施也归因于危机。当前出现的这一倾向,使我们忘记了金融危机首先是“金融”危机。我们既不能只是头痛医头,也不应该头痛却在医脚。应当对症下药。
首先,从全国来讲,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正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转型升级与金融危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地区发展的转型升级,一是政府引导,二要市场主导。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其在国内改革开放中首先发展后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却不是金融危机的结果。当前,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增加转型升级的难度,因为对保增长首先要保产业、保稳定首先要保就业的呼声,作为引导方的政府不可能无动于衷。
事实上,在这次危机中,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是活得不错的,因为它成本低、产品价格低;危机之下,市场的需求方购买意愿和能力下降,会更倾向于选择低价格的产品,而不是高技术高价格的产品。这是有实例为证的,也与美国、欧洲、日本的知名跨国企业不断倒闭、亏损严重形成了鲜明对照。
具体分析,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目前阶段,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主要还是来自其基于成本优势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传统发展模式之危并不等于传统产业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也不就是高新企业之机。具体到企业,其能否存活与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取决于市场有没有这样的需求。这是我们搞了这么多年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结论。
所以说,要经济增长转型,要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达地区尤其要转型升级,但不是以金融危机的名义;而且一定要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同时掌握好节奏。当前,中国要坚持改革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市场发挥作用,让民众的创造力充分涌现。
转型与升级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话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转型都只有好处。比如,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就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回归实业。金融业要发展,服务业要发展,但它们和实业要有一个比例关系。脱离了这个比例关系,盲目去搞高端服务业、赶超发达国家,那是另一个陷阱,即高端化的陷阱。我们不要以产业升级转型的名义跳入高端化陷阱。事实上,除了增长中的高端化陷阱之外,还有一个陷阱是福利化陷阱。这一点,拉美国家已有现成的教训。当前,或许我们需要像提防福利化陷阱那样防止高端化陷阱。